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长安大学:积极应变 探索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10


长安大学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力量,聚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并对其进行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长安大学严格落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抓思政课责任,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将思政元素、校史校情贯穿开学季、毕业季教育,讲好“开学第一课”和离校前“最后一课”。学校定期召开思政工作专题会议,加强系统谋划,推动问题解决,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重要议题,定期进行专题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将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出台《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获批4个省级“大思政课”试点示范项目。学校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条件支持。

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学院紧紧围绕“第三批陕西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的目标,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学院推动党建工作开展,实现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实现政治把关作用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守稳学院各类阵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学学风,推动“三全育人”体系到位;实现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到位,抓严抓细抓实党支部工作,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推动改革发展到位,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聚合力、抓统筹,强保障的政治核心作用,服务师生、凝聚人心,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使学院党建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强化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由质量达标向质量提升转变。学院努力建好“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打造“马工程+教辅”的“教材+”体系,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具有特色的辅导读本,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行业思政”的育人体系,实现学科优势与教学优势的“双强化”、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发力”。通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培育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流课程建设计划”,学院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研究,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高地。

强化学科建设,推动学科由平面建设向立体提升转变。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整合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资源,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统筹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圈层结构,夯实学科“本色”,加强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经典文本研究;强化学科“特色”,深度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研究”“西部社会发展与乡村治理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两路’精神研究”“西北革命历史与文化研究”“交通文化与环境哲学研究”5个学科研究方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积极对接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优势学科,深入推进交通强国、地学哲学、生态伦理等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强化科学研究,推动科学研究由自由探索向规划培育转变。学院建立“培育、激励、考核”三位一体的科研发展机制,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卓越科研支持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项目培育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水平成果产出计划”,资助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系列丛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期刊发表标志性研究成果。聚焦理论研究阐释,学院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多篇高水平理论文章,同时,继续发挥咨政建言功能,扩大社会影响力。学院大力夯实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省级文化类平台,并将其打造为国家级研究平台。

强化整体能力,推动队伍建设由注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学院主动走访国内外知名高校,选留或转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形成新任思政课教师准入培养成熟架构。学院积极拓宽人才成长路径,开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同时,实施“学科特聘教授”制度,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人才成长通道。学院搭建人才培育平台,成立“思享”学术工作坊,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提升计划”,以柔性引进的机制与国内高水平研究学者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力争培育在专业领域具有杰出表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院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实施“教师科研创新岗计划”,以“分类绩效考核”为杠杆,加大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绩效考核力度,盘活师资队伍存量,不断提升教师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贡献率。

来源:《光明日报》